您的位置: > 新闻动态 > 健康科普

孩子有“社交恐惧症”,这不是一句玩笑!——厦门优眠医学中心

发布时间:2024-07-31

前 言

USLEEP

小彤(15岁,化名),是一位几乎不与人交流,总是独来独往的女生。

在宿舍里,她拒绝与舍友一起活动,独自完成所有日常事务,如去食堂、教室、回宿舍等。与人交谈时,她显得紧张、局促不安,甚至低头不视对方。

小彤的家庭环境复杂,父母没有固定工作,时间上较为忙碌,对她的关注不足。她还有一个双胞胎姐姐,父母对两人的态度差异让她感到自卑和不被重视。

长期的家庭关系紧张以及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,导致她性格内向、敏感,进而发展为社交恐惧症。

内向就是社恐?

“内向”、“社交恐惧症”都是一些专业词语,日常生活中用来描述孩子的情况是很笼统的,要慎重使用。

当发现孩子有社交方面的问题后,首先要看孩子的年龄阶段。粗略来分,可以分为六岁前的幼儿阶段、小学阶段、中学阶段、青年阶段等。在每个阶段要关注的重点、要发展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不一样的。

在幼儿阶段,如果父母、其他照顾者乃至周围朋友发现孩子非常内向,不能与抚养人有互动,家长首先要适当做一个评估和排除,第一要排除孤独症;在小学、中学阶段,孩子忽然不爱交际了,则要关注一下是否遇到了成长上的挫折。

微信图片_20240728174812.jpg

研究表明,家庭因素是儿童社交恐惧症成因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。

1、家庭结构因素

儿童如果年幼时过早与父母分离而未能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,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,不能较好地与人交流。

2、父母角色成熟度因素

父母情绪稳定,心智成熟,能给予孩子温暖的情感和理解,可大大降低子女的焦虑水平,降低社交焦虑。母亲扮演着温柔、爱护与勤勉的角色,母爱能带给孩子温暖、贴心和爱心;父亲扮演好勇敢、坚强、权威的角色,可以让孩子“无所畏惧”,自然而然地和小伙伴融在一起。

3、教养方式因素。

“溺爱型”、“放任型”的教养方式,很难培养出身心健康、受人欢迎的孩子,也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。

提倡“民主型”的养育方式,即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理解,给孩子足够的关爱,理性引导孩子,孩子会更加自信、阳光,也善于与人交往。

4、社会因素

现代人的交往方式跟以前不一样,面对面的交往逐渐减少;家庭规模变小,主要以三口或四口之家为主,人与人的边界感比较强;学校限制学生的课间活动,相关的人际交往教育难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等。

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?

1、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

例如:将两脚平稳地站立,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,坚持几秒钟后放下,每次反复做30下,每天这样做二、三次,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。

2、调整呼吸节奏

害羞使人呼吸急促。因此,要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,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,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。

3、手持安全感的东西

不论是正式与非正式的聚会,开始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,比如一本书,一块手帕或其他小东西。握着这些东西,对于害羞的人来说会感到舒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。

4、学会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

学会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,并且是专心的。当然,对于一位害羞的人,开始这样做比较困难,但你非学不可。

5、多读书看书

假若你能经常读些课外书籍、报刊杂志、开拓自己的视野,丰富自己的阅历,你就会发现,在社交场合你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你的意见。这将会有力地帮助你树立自信,克服羞怯。

6、自己试演社交情景

经常自己在脑海中预演,或者把板凳,桌子等当成陌生人进行社交演练。次数多了,时间久了,效果就明显了。

7、选择友善的人交往

友善的人比较懂得如何尊重一个人,我们也比较容易从他们那里获得认可,进而建立起我们的社交自信。

8、不刻意迎合

压抑自己,迎合别人和外界的做法并不可取。一方面,这样的方式让对方无法了解到真实的我们,另一方面,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,让自己排斥社交活动。

9、关注社交本身,而非表现

将注意力转移到怎样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,这样就能够自然从容了。

USLEEP·XIAMEN

结 语

社交恐惧症并不可怕,建立自信、拥抱生活社交恐惧症并不是一个无法战胜的怪兽。

我们坚信,你将会发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,一个不再受社交恐惧症困扰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