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 > 新闻动态 > 健康科普

厦门优眠科普|美好的青春,不应有厌食症相伴!

发布时间:2024-08-15

前 言

小琳原本体重95斤,但不知道为何突然就对食物失去兴趣,体重明显下降,送进医院时已只剩71斤,整个人皮包骨头。因为厌食症竟然4天不吃不喝、滴水未进而被送进医院。

儿童营养科诊断她严重贫血、甲状腺功能减退,为神经性厌食。

微信图片_20240815172807.jpg

神经性厌食症

神经性厌食症简称厌食症,是指个体通过节食、过度运动、引吐、导泻等手段,不计后果地限制进食甚至拒食,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进食障碍。常伴有营养不良、内分泌紊乱,可有间歇出现的暴饮暴食。

相关研究显示,厌食症的高发年龄段为14-20岁,90%—95%为女性。

神经性厌食症病因

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表现为进食态度和行为的异常。

由于患者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与食物、体重、体型的病理性计划之中,加之对他人的不信任感,常常会采用伪装和隐瞒的方法,使得症状难以被发现和确认,详细了解疾病的表现,便于家长及早发现问题,及早求助。

1、心理学因素

青春前期发生神经性厌食的青少年发病前焦虑障碍的发生较高,可能与青少年的气质或性格有关,可能是发病的易感因素,如不能独立处理与年龄相关问题。

典型的神经性厌食青少年、青年人最初只是轻度超重,为降低体重开始有计划控制饮食与增加运动量。当体重控制得到周围人的赞许时,控制体重的行为也得到强化,消瘦成为奖励性找寻行为。

2、遗传因素

研究显示双胎均发生可能性为50%-80%,提示与遗传有关。有学者发现神经性厌食可能与5-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组改变有关。2002年已有证据显示神经性厌食易感基因在1号染色体短臂。

3、生物学因素

虽然神经性厌食常可从青少年有意控制体重的行为得到预示,但体重下降进行性加重的免疫、激素因素与病情恶化有关,包括瘦素、α-促黑素细胞激素。

血生化改变损伤大脑,提示神经性厌食病情是逐渐发展的结果,而不仅是精神性疾病。

4、环境因素

现代社会过多强调身材。同时,媒体的宣传、学校同伴的压力促使青少年,特别是女青少年控制体重增加。

微信图片_20240815172812.jpg

如何治疗神经性厌食症

①尽早确诊,尽早开始营养重建;

②重视内科的监测评估,确保患者的躯体安全;

③本病尚无针对性的治疗药物,但神经性厌食共病率高,共病心境障碍、焦虑障碍、强迫障碍、孤独谱系障碍等会严重妨碍神经性厌食的治疗,故应重视共病的识别和治疗,可针对妨碍治疗的情绪困扰、行为问题给予对症药物治疗;

④为患者及整个家庭提供全面的心理教育,建立治疗联盟,提供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,实现全病程管理。

厌食症是一种身体与心理损伤并发的疾病,其治疗应由精神科医生、营养师及心理治疗师组成治疗团队进行综合治疗。在保证营养支持的同时,根据病情需要,进行情绪调整及其他心理问题的解决。治疗的目标就是停止不健康的饮食行为,逐渐恢复体重,同时改变对体重及食物认知。

结 语

总之,青少年厌食症是需要家庭、学校及社会关注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。理解与包容的家庭氛围,和谐与宽松的成长环境,良性与健康的社会引导,都是青少年健康、茁壮成长的温床。青少年出现厌食不恐慌,信任与关怀助成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