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 > 新闻动态 > 健康科普

厦门优眠科普|如何应对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

发布时间:2024-09-08

前 言

13岁的小洋,从小跟着母亲在美国长大。回国后,就读于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,成绩保持在年级前20。不仅如此,她还擅长钢琴、歌剧,有着上千本的图书阅读量,是同学们眼中“完美”的化身。

但少有人知道的是,小洋的母亲是名校博士后,对女儿抱有极高的期待,为了达成母亲的愿景,谭谈几乎没有童年。学习、练琴、读书……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,直到她在家划伤自己的时候被家人发现,最后被确诊为抑郁症伴有自杀自伤行为。

自伤和自杀的常见原因

近期有调查青少年期间非自杀性自伤至少一次的检出率为25—35%。现有的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具有如下特征:呈低龄化趋势,并且存在11~13岁、16岁~青年早期两个高峰。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的高风险期在青春期,研究表明非自杀性自伤常见于青春早期,平均年龄在13岁左右,而自杀未遂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5岁。

自伤和自杀可能会伴随着一系列的想法,也可能完全是一时冲动的行为。接触如杀虫剂、药丸或锐器等危险物品会增加自伤或自杀的风险。

● 精神障碍,特别是抑郁症、酗酒或滥用药物;

● 个人危机:面临严重个人问题时可能会感到无法应对,在绝望的时刻,可能会觉得自杀是处理问题的唯一方式;这种生活压力可能是经济问题、关系破裂、失业、慢性疼痛和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的;

● 不断遭受孤立、偏见和歧视,面临风险的人包括同性恋等;

● 在童年或当前正经历身体、情感或性方面的虐待和欺凌;

● 遗传联系:有自杀史、有自杀意念或行为的人有可能有自杀家族史;

● 人格障碍:边缘型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更容易自伤,以应对或表达其内心的心理冲突;

● 经历慢性疼痛、身体紊乱和残疾;

● 迄今为止,自杀的最大风险因素是自杀未遂史。

微信图片_20240908153130.jpg

如何帮助自己

● 向医生、可信赖的朋友或家人寻求帮助;

● 认清那些让人感到不得不伤害自己的情况和感受。列出回避的方式,并与他人分享;

● 遵医嘱按时服药;

● 通过健康饮食、按时睡眠以及避免使用酒精和滥用药物来调理自己;

● 与他人交往,调节心情;

● 参加自助小组;

● 如果因自伤导致身体受伤时,请及时寻求帮助;

● 远离美化自伤或自杀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论坛;

● 试着谈论自己的情绪,并通过言语而不是行为来表达。

结 语

青少年也是抑郁障碍、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的高发人群,也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人群。

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最近情绪特别低落,或者莫名的情绪高涨、兴奋,或者已经出现了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动,切勿放松警惕,更不要讳疾忌医,应当带孩子及时到专业的精神科医院就诊,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