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 > 新闻动态 > 健康科普

频繁眨眼、耸肩、清嗓子?警惕抽动障碍的早期信号。

发布时间:2025-05-19

前言
孩子突然频繁眨眼、不自觉耸肩,或是控制不住地清嗓子,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 “孩子是不是养成了坏习惯”,或是简单归结为 “上火”“过敏”。但事实上,这些反复出现、难以自控的动作和发声,很可能是抽动障碍的早期表现。

多动症的典型症状

运动性抽动

抽动障碍的核心症状是不自主、突发、快速、重复、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。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、皱眉、耸鼻、歪嘴、点头、耸肩、扭脖子等;发声性抽动则体现为清嗓子、吸鼻、咳嗽、吭吭声,甚至不自主爆粗口(秽语症,相对少见)。

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解为 “调皮”“故意捣乱”,但患者无法通过主观意志控制,且在紧张、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加重,睡眠后消失。

多动症的多动性

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单一动作(如频繁眨眼),随着时间推移,症状可能逐渐增多、部位扩散,甚至从运动性抽动发展为发声性抽动。例如,有的孩子最初只是偶尔耸肩,几个月后出现清嗓子、摇头等新症状,这种动态变化需要家长和老师提高警惕。

发病机制

目前医学界认为,抽动障碍由遗传、神经生物学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。约 75% 患者直系亲属有类似病史,神经递质失衡(如多巴胺亢进)与之密切相关,而长期压力、感染、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,易诱发或加重病情。尤其在儿童群体中,学业压力、家庭矛盾、校园欺凌等导致的心理焦虑,常成为抽动症状出现的导火索。

科学应对是关键

发现孩子疑似抽动时,家长切忌焦虑指责,以免因压力加重症状。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童精神科或神经内科,通过病史询问、体格检查及心理评估诊断,由于缺乏特效检查,需结合症状持续时间、频率及影响综合判断。

治疗强调个体化:症状轻者可采用行为疗法,如习惯反向训练,并从作息、电子产品使用等生活细节干预;若严重影响学习社交,则需遵医嘱配合抗精神病药、中枢性 α- 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。

此外,家长接纳、老师正确认知及社会支持同样关键,通过科学干预与关怀,多数患儿症状可控制,部分在青春期后缓解。

结 语

当孩子出现频繁眨眼、耸肩、清嗓子等异常表现时,请记住:这不是他们的 “选择”,而是需要被看见、被理解的 “求助”。及时就医、科学干预、温暖陪伴,才能帮助这些孩子摆脱抽动的困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