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自伤,医学上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(NSSI),指无自杀意图的主动躯体伤害行为,如割伤、烫伤等。这并非 “叛逆” 表现,而是心理危机的警示。在青少年、精神疾病患者及创伤高压人群中高发,研究显示青少年和大学生终生患病率达 15 - 17%,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议题。
边缘人群为何走向自伤深渊
情绪调节失控 青少年前额叶皮质发育未成熟,难以有效调节负面情绪。面对考试失利、人际冲突等压力,自伤常成为其宣泄情绪的方式。 沟通与求助无门 性格内向、不善表达的边缘人群易积压情感却无法言说,自伤成为其极端 “发声” 方式;家庭中被长期忽视的孩子,可能通过自伤渴求父母关注与帮助。 身份认同与社交困境 青少年时期,同伴关系影响重大。遭遇校园欺凌、孤立或融入失败易致自我怀疑,部分人为获归属感模仿同伴自伤;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因人际关系不稳、自我认知混乱,常以自伤稳定情绪、确认自我存在。 过往创伤与环境压力 童年创伤(虐待、忽视、重大变故)及长期高压环境(高强度工作、经济压力、家庭关系紧张)易引发心理危机,当压力超承受极限,自伤可能成为对抗痛苦的方式。 科学干预行动刻不容缓
敏锐察觉异常迹象 1、身体迹象: 手臂、大腿、手腕等部位反复出现割伤、淤青、烫伤等莫名伤痕; 2、行为变化: 独处时间增加、回避社交,或频繁收集刀片、打火机等危险物品; 3、情绪异常: 情绪波动大(如暴躁与消沉交替),常表达消极厌世想法。此外需警惕年轻人中自伤行为的 “效仿扩散” 风险。 专业心理干预 怀疑自伤倾向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。心理治疗是关键,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变负面思维行为模式,辩证行为疗法提升情绪调节等技能,心理动力学疗法深挖潜意识冲突与创伤。伴抑郁、焦虑等症状者,药物治疗可辅助缓解情绪痛苦。 营造温暖支持环境 家庭与社会是助力边缘人群走出自伤困境的核心。家人需倾听接纳,学校应强化心理教育、干预欺凌,社会要消除污名、推动互助。 建立危机干预制 社区、医疗机构、心理热线协同构建危机干预网络,设立 24 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提供即时支持,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筛查,医疗机构为自伤患者开通救治与心理评估绿色通道。 结 语 自伤行为如同一把利刃,刺痛着个体的身心,也刺痛着社会的良知。每一道伤痕背后,都是一颗渴望被拯救的灵魂。别让任何一个生命因我们的忽视,消逝在自伤的黑暗深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