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 > 新闻动态 > 健康科普

情绪障碍与睡眠障碍 “狼狈为奸”,如何打破恶性循环?

发布时间:2025-06-16

前言

在青春期这个身心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,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“幽灵”,悄然潜入青少年的生活,与睡眠障碍交织成一张棘手的 “网”,相互影响、彼此强化。

睡眠障碍与情绪的密切关系

研究显示,每晚少睡1小时,抑郁风险上升23%,凸显睡眠与情绪的紧密联系。长期负面情绪会干扰大脑睡眠调节中枢,导致入睡困难等问题,约43%失眠青少年存在情绪障碍,印证二者恶性循环的普遍性。


考试焦虑

学习竞争压力下,考试成绩被过度重视。青少年考前过度担忧致应激激素分泌,干扰褪黑素合成而失眠,深夜焦虑与知识点交织加剧睡眠问题,长期不足削弱抗压能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


容貌焦虑

当下社会环境加剧青少年情绪与睡眠问题,社交媒体 “完美容貌” 标准盛行,使青少年易因外貌产生自卑焦虑。睡前的容貌纠结干扰睡眠,而糟糕睡眠又引发皮肤问题,进一步打击自信,形成容貌焦虑与睡眠障碍的恶性循环。


打破恶性循环的方法


情绪调节

在情绪调节方面,家长与老师可引导孩子认识情绪。当负面情绪来袭,鼓励孩子通过写日记梳理感受、探寻根源。同时,有氧运动也是调节情绪的良方,每周3 - 4次、每次30分钟以上的跑步、篮球等运动,能促进内啡肽分泌,有效缓解焦虑抑郁,持续坚持可显著改善情绪状态。


改善睡眠

改善睡眠环境可从两方面入手:一方面,调节卧室温度至18 - 22℃、湿度40% - 60%,用遮光窗帘隔绝光线,营造安静舒适空间;

另一方面,建立规律作息,保持每日固定入睡起床时间,周末与工作日睡眠差不超1小时。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,以舒缓音乐、轻松阅读助眠 。


专业心理干预

若孩子的情绪障碍与睡眠障碍问题较为严重,持续时间较长,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,帮助孩子识别并纠正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,缓解焦虑、抑郁情绪,改善睡眠状况,从而彻底切断二者之间的恶性循环,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。


图片


结 语

高考后的情绪行为障碍并非不可战胜。只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与专业心理机构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支持,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认识和管理情绪,他们就能走出阴霾,以健康、积极的心态迎接人生新的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