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 > 新闻动态 > 健康科普

夫妻、隔代、亲子冲突?化解妙招帮你跨过 “绊脚石”。

发布时间:2025-08-24

引言

周末上午的咨询室,林女士刚坐下就红了眼:“上周三晚上,我和他大吵一架,他摔门出去后,我坐在地上看着孩子的绘本,第一次觉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。”


剖析问题


为了确保患者隐私安全,案例背景做了修改

她和丈夫结婚五年,从没红过脸,双方父母也从不过问小家庭的事。可自从女儿两岁上托班,家里的空气就变了味。“我想让孩子养成规律作息,每天八点半睡觉,他总说‘孩子还小,晚点没事’,经常带着女儿看动画片到十点;我教孩子自己吃饭,他嫌弄脏衣服,非要喂,说‘等大点自然就会了’。”


最让她崩溃的是上个月的家长会。老师说女儿在学校不爱主动表达,林女士想晚上多和孩子聊聊天,丈夫却觉得 “孩子内向点没什么”,还在她陪女儿读绘本时,突然把孩子抱走:“别逼她了,来玩会儿游戏多开心。” 那天晚上,两人爆发了结婚以来最凶的争吵,丈夫吼道 “你就是太较真”,林女士哭着说 “你根本不懂怎么当爸爸”。


其实,像林女士这样被育儿冲突困住的夫妻,并不少见。没有原则性矛盾,却因为 “该不该给孩子穿袜子”“要不要报兴趣班” 这类小事反复拉扯,慢慢攒下失望。


解决问题


先 “看见” 差异,再谈对错

林女士童年被严格管教,怕女儿 “输在起跑线”;丈夫成长环境宽松,育儿更主张自由。不同成长经历造就分歧,沟通后,丈夫懂了她的焦虑,她也理解了他想给孩子快乐的心意。


建个 “育儿协商清单”

他们列分歧表格:林女士在意作息、饮食习惯,丈夫坚持自由探索、情绪包容。约定非原则问题各退一步,如睡前可看十分钟动画但八点半关灯;遇新问题,共同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。


给彼此 “搭台阶” 的机会

争吵后不冷战,林女士会坦言语气急是担心孩子,丈夫也会主动反思。一方妥协时,另一方及时肯定,比如丈夫催孩子睡觉,林女士会感谢他的提醒。



结 语


上周林女士发来消息,说女儿最近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了,丈夫特意买了本《儿童沟通技巧》,晚上和她一起研究。“原来不是谁对谁错,是我们忘了站在同一边。”


婚姻里的育儿冲突,从来不是夫妻的战场,而是共同成长的课堂。放下 “必须听我的” 的执念,像搭档一样商量着往前走,那些看似无解的矛盾,总会慢慢找到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