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咨询那天遇到 16 岁的小言,在此之前他已经把自己关在房间半年了 —— 不说话、不吃饭,连最喜欢的漫画书都积了灰。妈妈说:“前阵子还好好的,怎么突然就变了个人?”
患者主诉
为了确保患者隐私安全,案例背景做了修改 深入聊后才知道,小言的 “变” 早有痕迹:月考退步后,爸爸一句 “这点事都做不好” 让他整夜失眠;想和同学出去玩,妈妈说 “不如在家做题”;就连偶尔吐槽 “压力大”,得到的也是 “别矫情”。这些话像小石子,慢慢在他心里堆起高墙,直到某次模拟考失利,他彻底把自己 “关” 了起来。 其实,很多人陷入情绪困境,都像小言这样:不是突然 “垮掉”,而是无数没被看见的委屈、没被接纳的压力,悄悄攒成了负担。但从这样的状态走到自由自我,往往只差 “被看见” 和 “找方法” 这一步。 其实,很多人陷入情绪困境,都像小言这样:不是突然 “垮掉”,而是无数没被看见的委屈、没被接纳的压力,悄悄攒成了负担。但从这样的状态走到自由自我,往往只差 “被看见” 和 “找方法” 这一步。 应对方法 给情绪 “一个出口”: 小宇写 “情绪日记”(哪怕一句感受),或对玩偶说委屈,情绪不憋在心里,沉重感会减轻。 用 “小行动” 破局: 小言从 “每天走三步”(到卧室门、客厅、递杯子)开始,慢慢找回 “我能做到” 的感觉,后来主动想拼拼图,眼里有了光。 身边人 “接纳” 很关键: 小言父母改了态度,妈妈说 “陪你慢慢走”,爸爸主动道歉。小言感受到被爱,心里的墙松动,愿分享日常,重拾漫画书。 结果 现在的小言,虽然偶尔还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,但他已经知道怎么跟自己的情绪相处 —— 会去公园散步看晚霞,会跟朋友分享趣事,也会坦然跟家人说 “今天我想独处一会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