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“考砸了就发脾气,被批评就关房门”,不少父母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波动,总忍不住讲道理、摆规矩,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其实,培养内心稳定的孩子,父母最该做的不是 “纠正” 情绪,而是 “接纳” 情绪。 “接纳”情绪 邻居家的男孩小A上初三后,常因模拟考成绩波动哭闹。起初,妈妈总说 “哭有什么用,不如多刷套题”,小A反而越来越封闭。后来妈妈改变方式:当小A沮丧时,她先递上一杯热牛奶,轻声说 “努力了却没考好,换作是我也会难过”。神奇的是,小A渐渐愿意倾诉,情绪平复后还会主动和妈妈一起分析错题。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敏感,本质是自我认知建立过程中的 “不安”。此时父母若急于否定孩子的感受,比如用 “这点小事至于吗”“别无理取闹” 打压情绪,孩子会觉得 “我的感受不被认可”,要么压抑自我,要么用极端方式宣泄,难以建立情绪掌控力。 真正有效的做法,是做孩子情绪的 “容器”。当孩子暴躁时,别急着反驳,先安静陪伴;当孩子焦虑时,不强迫 “乐观”,而是说 “我知道你很紧张”。接纳不是纵容,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:等孩子情绪平复后,再一起探讨 “下次遇到类似情况,我们可以试试哪些办法”。
结 语 父母的接纳,会让孩子明白 “情绪不可怕,我有能力应对”。这种安全感,正是内心稳定的基石。青春期的情绪风暴终会过去,而父母的包容与引导,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理铠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