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 言
在游乐场里,5 岁的小利总低着头反复摆弄手里的塑料小车,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,不管家长怎么喊,他都不愿抬头参与集体游戏;超市货架前,会突然蹲在地上,用手指反复划过货架边缘的纹路,妈妈着急拉他,他却哭闹着不肯离开。
孤独症 看到这样的场景,有人会觉得是孩子 “调皮不听话”,甚至忍不住批评制止。但其实,这些看似 “反常” 的重复行为,并非孩子故意捣乱,而是他们感知世界、缓解焦虑的独特方式 —— 反复摆弄物品,可能是在通过固定触感获取安全感;重复划纹路,或许是在通过规律动作平复内心的不安。 很多时候,孤独症孩子的重复行为背后,藏着未被看见的需求:有的是想通过重复动作熟悉环境,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惧;有的是想用固定模式表达情绪,比如开心时反复拍手,紧张时来回踱步;还有的是在通过重复探索,满足对某类事物的好奇。 帮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
家庭:做好 “融入预备” 提前用图片、动画演示社交场景(如买东西、打招呼),帮孩子熟悉流程;日常多玩简单互动游戏(如搭积木、传球),慢慢引导 TA 回应与合作,积累社交信心。 校园:搭建 “支持桥梁” 老师可提前和同学沟通,用小故事介绍孤独症特点,减少误解;课堂上多给孩子简单任务(如发本子),让 TA 参与集体;课间安排友善同学主动邀请 TA 玩,避免孤立。 社会:营造 “包容环境” 公共场所(如商场、公园)可提供安静角落,方便孩子情绪平复;工作人员简单学习孤独症应对小技巧(如耐心等待、不强迫互动);社区多组织亲子活动,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接触更多人。 结 语 读懂孤独症孩子的重复行为,就是读懂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。少一点误解,多一点理解与引导,才能让他们在被接纳的环境里,更自在地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