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 言
高二女生月考排名掉二十名后,突然疯狂节食,还偷偷躲在卫生间抠喉催吐。追问得知,孩子觉得 “成绩不好,至少要让身材变好”。可她体重掉了十斤,整个人却越来越没精神,连上课都在走神。
青少年厌食背后的情绪问题 多数人以为青少年厌食是 “爱美怕胖”,实则是情绪困境所致。比如有女生因成绩下滑的挫败感无处宣泄,便靠 “控制体重” 寻安全感 —— 体重自己能掌控,成绩却要看排名。 类似情况还有:被同学嘲笑胖就节食证明 “能变好”,因父母对比想靠 “变瘦” 获关注,或升学压力下把节食当 “解压方式”,认为 “少吃脑子更清醒”。 这些孩子嘴上 “想瘦”,内心实则渴望生活掌控感与被认可的价值感。但他们没意识到,用伤害身体的方式寻安全感,只会陷入更深困境:饿到头晕影响学习,体重波动加剧焦虑,甚至觉得 “连吃饭都控制不好,自己更没用”。 干预办法 “共同做饭” 替代 “催促吃饭” 每周 1-2 天和孩子逛菜场、做家常菜,让其参与择菜、摆盘。过程不刻意提 “多吃”,而是聊菜品口味选择,以轻松互动减少孩子对吃饭的抵触,传递关注。 帮找 “非身材相关” 小成就 观察孩子兴趣,如喜欢画画就鼓励每天画 10 分钟,擅长游戏就约定作业后一起玩,及时肯定成果,借小事帮孩子建立自信,减少对身材的过度关注。 “情绪日记” 助梳理感受 给孩子带锁笔记本,告知可写不愿说的烦恼。若孩子同意,可一起看日记,如孩子写被说胖,就引导其表达感受,避免用节食对抗负面情绪。 “轻运动” 替代 “体重管理” 和孩子一起做散步、跳绳等轻运动,强调运动是为身体舒服,而非 “变瘦”。过程多关注孩子感受,让其将运动与愉悦感绑定,而非身材控制。 结 语 陪孩子一起面对烦恼,帮他们建立自信,慢慢引导,那些因厌食蒙上的阴霾,终会被温暖与理解驱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