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 言
生活里的攻击性事件,比如遭遇推搡打骂、被刻薄言语攻击,或是亲眼看到别人陷入暴力冲突,往往会悄悄击碎我们心里 “安全” 的基石。
应激障碍 这些经历之所以会留下创伤,本质是它们打破了我们对 “环境可控、自身安全” 的基本认知 —— 原本以为熟悉的地方、信任的关系是可靠的。 可暴力发生时,这种安全感会瞬间崩塌,让人觉得 “危险可能随时出现”,进而陷入持续的不安。更让人难受的是,这类事件还会放大对 “伤害” 的记忆,哪怕过去很久,相似的场景、声音都可能触发紧张情绪,让不安反复出现。 负面情况 睡眠变得糟糕,要么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要么容易被一点动静惊醒,醒来后很难再放松入睡; 食欲会出现明显变化,要么没胃口,看到以前爱吃的东西也提不起兴趣,要么会忍不住通过吃很多东西来缓解紧张; 身体总处于紧绷状态,比如不自觉地攥紧拳头、肩膀僵硬,哪怕没做体力活,也总觉得浑身酸痛、提不起劲。 家长该做的 “第一反应” 允许自己 “慢慢来” 不用强迫自己 “立刻忘记” 或 “必须坚强”,不安时可以找个安静的角落待一会儿,哪怕只是深呼吸、抱着喜欢的玩偶,先让情绪平稳下来,再慢慢面对。 和信任的人倾诉 找家人、朋友说说心里的感受,不用怕 “麻烦别人”。当你把藏在心里的不安说出来时,会发现那些情绪好像变轻了,对方的理解和陪伴也能帮你重建一点安全感。 用小事重建 “掌控感” 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,比如每天固定时间整理房间、给自己做一顿简单的饭,或是出门散步时选择熟悉的路线。这些能自己主导的小事,会慢慢帮你找回 “生活可控” 的感觉,减少对危险的焦虑。 主动创造 “安全场景” 多去让自己觉得放松的地方,比如常去的书店、洒满阳光的公园,或是和让你安心的人一起看场轻松的电影。在这些安全的场景里待久了,心里的不安会慢慢被温暖的感受覆盖。 结 语 创伤带来的不安从不是 “过不去的坎”,给自己多一点耐心,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慢慢调整,终会重新找回心里踏实、安稳的感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