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 > 新闻动态 > 健康科普

孤独症孩子的 “小坚持” 不是固执,是安全感密码,这样相处就对了。

发布时间:2025-10-22

前 言

孤独症孩子的日常里,总藏着一些被误解的 “小坚持”。有的每天必须走同一条路上学,哪怕绕远也不肯变;有的会把玩具按固定顺序摆好,动一个就哭闹;还有的听到吸尘器声音会捂耳朵,看到强光会躲进角落 —— 这些看似 “固执” 的习惯,其实是他们应对复杂世界的 “安全感密码”。


孤独症的成因



先天成长基础的影响


很多时候,孩子在成长初期的一些先天特质会有影响,比如家族里若有类似情况,孩子出现相关表现的概率可能会稍高,这就像有些孩子天生对音乐敏感、有些对色彩敏感一样,是先天带来的成长特质差异。



孕期环境的潜在作用


妈妈怀孕时的一些状态可能会有影响,比如孕期长期处于焦虑、紧张的情绪中,或是接触了过多噪音、污染等不适环境,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早期成长,为后续表现埋下伏笔。



后天成长环境的互动不足


孩子出生后,如果长期缺乏家人的有效陪伴和互动,比如大人总忙着看手机,很少和孩子说话、玩游戏,或是成长环境过于单调,缺乏丰富的感官刺激,也可能让孩子在社交感知、情绪表达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,进而表现出类似孤独症的行为。


如何与他们相处?


相处关键在 “懂” 与 “顺”:孩子坚持固定路线,别纠正,可提议 “看完小花再走原路线”;对噪音敏感,用吸尘器前拿玩偶陪他在安静房间待着,别呵斥。


日常干预融细节:孩子爱按序摆物,可玩 “红积木放左、蓝积木放右” 的分类游戏;说话分两步,不说 “收玩具再吃饭”,改说 “先放好小熊,妈妈等你吃饭”,帮他理清逻辑。


最重要的是别贴 “不听话” 的标签。当孩子因习惯被打破哭闹时,蹲下来告诉他 “我知道你不开心,我们一起把东西变回来”,比讲道理更能安抚他。


结 语


这些孩子就像带着独特的 “小齿轮”,我们不用强行掰正,而是慢慢找到和他们同频的节奏 —— 多一点耐心,多一份理解,他们就能在安全感里慢慢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