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遭遇创伤后,为什么有些人会 “忘不掉、躲不开”?—— 聊聊应激反应那些事。
经历过严重车祸、自然灾害或暴力事件后,有人会反复被痛苦回忆纠缠,甚至出现 “仿佛重新经历灾难” 的可怕幻觉。这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发出的信号,它并非 “脆弱” 或 “矫情”,而是大脑在极端压力下的正常反应。
-
科学干预多动症:多方法协同作用,帮孩子告别分心、提升自控力。
多动症并非 “不治之症”,通过多维度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孩子完全可以改善症状、回归正常生活。以下从行为、教育、饮食、物理治疗等方面,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干预思路。
-
如何预防青少年沉迷于某种爱好?
在成长的道路上,爱好是青少年探索世界、丰富内心的重要方式,但一旦失去平衡,便可能从滋养心灵的养分异化为束缚成长的枷锁。小雷因对篮球装备的过度追求而迷失自我的案例,为我们敲响了警钟。
-
当孤独如潮水漫过心岸,与自我和解的三重温柔路径。
孤独时刻,像一场静默的海啸,卷走了所有向外探寻的力气。当社交能量耗尽,亲密关系暂未抵达,我们该如何在自我的孤岛中,搭建一座通向温暖的桥梁?或许可以试着从以下三个维度,与孤独握手言和。
-
划破皮肤的不只是刀片——关注边缘人群的自伤倾向,别让生命消逝在忽视中。
自伤,医学上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(NSSI),指无自杀意图的主动躯体伤害行为,如割伤、烫伤等。这并非 “叛逆” 表现,而是心理危机的警示。在青少年、精神疾病患者及创伤高压人群中高发,研究显示青少年和大学生终生患病率达 15 - 17%,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议题。